<dl id="zzhrh"><progress id="zzhrh"><dl id="zzhrh"></dl></progress></dl>
        <ruby id="zzhrh"><meter id="zzhrh"></meter></ruby>

              <ins id="zzhrh"></ins>
              <dfn id="zzhrh"><big id="zzhrh"></big></dfn>

                <ol id="zzhrh"><progress id="zzhrh"><ruby id="zzhrh"></ruby></progress></ol>

                首頁>檢索頁>當前

                寧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 2022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互聯網+”支撐省域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實踐探索》

                給寧夏娃娃插上“數字”翅膀

                發布時間:2024-01-03 作者:謝 姣 來源:中國教師報

                “一剪大窗花,新春來得早;二剪紅燈籠,元宵處處鬧……兩邊的同學都學會了嗎?”

                寧夏涇源縣涇河源鎮中心小學教師正通過在線互動課堂,組織本校和相距20公里外的鄉村小學學生共學非遺剪紙課,學生隔著屏幕互炫技術,歡聲笑語蕩漾在線上線下。

                彼時,地處西部的寧夏,優質教育資源短缺、教育發展不平衡、區域城鄉校際差距較大等問題突出,讓孩子在家門口就能有學上、上好學成為老百姓心心念念的教育夢。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2018年,教育部批準寧夏建設全國“互聯網+教育”示范區,賦予寧夏探索以“互聯網+”助推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為全國提供經驗模式的使命與任務。

                寧夏乘勢而上、順勢而為,大力發展教育數字化,推進數字技術與傳統教學深度融合,建成“云—網—端”一體化的技術支撐體系,實現優質數字資源全域共享、智能教學應用全面普及、教師數字素養全員測訓、創新素養教育全段貫通、教育管理服務全鏈升級。

                云網端,天地寬,沒有什么能夠阻擋追夢的腳步。

                如今,教育數字化在塞上江南熠熠生輝。以示范區建設為契機,寧夏先后獲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智能社會治理教育特色實驗基地、“5G+智慧教育”應用試點、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整省試點等國家級項目,全區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綜合指數躍升至全國第五,有關經驗被國務院鄉村振興考核組等列為優秀典型,并受邀在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全球智慧教育大會等國內外重要會議上作分享交流。

                “一網通”到“一點通”

                對于同心縣第二小學五年級(8)班學生馬沛涵而言,每天的學習生活都在與數字化打交道。一進校門,智慧校園安防系統如影隨形,安全感十足;走進課堂,教師使用數字黑板和智能助手為學生推送導課資源和互動游戲,課堂教學趣味橫生;課后,學生興致勃勃地投入智能機器人、趣味編程等課后活動中……

                寧夏率先在全國以省為單位建成教育云平臺,匯聚數字資源5400多萬件,開放數據接口500多個,全面融入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使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和應用“串珠成鏈”,形成了國家、自治區、市、縣、校五級貫通、各類應用協同服務的大平臺體系。

                寧夏實現了學?;ヂ摼W440M寬帶接入、在線互動教室到校、數字教學設備到班、數字校園建設等多個全覆蓋,全面普及觸控一體機、數字黑板、移動終端等智能教學設備,按需建設數字圖書館、數字化探究實驗室、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等智慧學習空間,全區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基礎條件大幅改善,優質教育資源“飛入尋常百姓家”,教育數字鴻溝有效彌合。

                “學校每個角落都能聯網,班班都有教學一體機,縣城學校的好課我們也能上,‘教師干講、學生苦聽’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西吉縣將臺堡鎮西坪小學校長郝永勝說,“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娃娃們會飛得更遠?!?/P>

                無邊界學校、無間斷學習

                在吳忠市利通區,“互聯網+五育融合”的教育實踐如火如荼:金銀灘復興學校通過“三步五環混融教學”做好智育加減法;第三小學研制“互聯網+鏡子伙伴”評價體系讓德育潤物細無聲;金積中心學校運用大數據為體育教學精準開出運動處方;第九小學采用虛擬現實引導學生身臨其境感受藝術之美;朝陽小學用足數字“佐料”讓勞動教育教學有滋有味……

                數字化為教育插上隱形的翅膀,成為撬動教學模式變革和質量提升的新支點與倍增器。

                賦能智慧教學。全面普及智能應用,推進課堂流程重構,形成“三個課堂”逐級幫帶、人師機師“雙師”共育、數據驅動因材施教等一批新型教學模式。試點應用智慧作業系統,自動生成作業報告和錯題集,方便學生查漏補缺、鞏固所學;教師利用自動批改、跟蹤糾錯等功能,精準分析學情、設計作業,變“題海戰術”為靶向作業,助力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促進教學減負增效。

                賦能智慧評價。在學生綜合素質、教師專業發展、學校辦學質量等方面積極探索,通過對教育數據的伴生采集、深度挖掘、整合分析等,量化教育水平指標,刻畫教育行為主體,促進評價從經驗牽引走向科學論證、從單一取向走向多元統整、從總結評判走向追蹤反饋、從人工耗能走向自動生成,有力推動了教育評價的數字化轉型。

                賦能智慧學習。依托智慧教育平臺建成1218所云上學校,上線6500多節同步課程,集聚3000多名學科教師,開展直播教學、在線輔導、社群答疑等,拓展學習場域,豐富學習情境,打造沒有圍墻的學校教育,推動學習由校內向校外、由課堂向課后延伸。

                示范者、推動者和踐行者

                組織線上培訓、參加網絡教研、籌備線上測評……銀川市興慶區第十六小學教師段玉瑞忙得不可開交?!爸腔燮脚_是我們的‘百寶箱’,教學助手就是‘影分身’。大家對數字技術從被動接受變成了主動應用,個個都是行家里手!” 段玉瑞感慨道。

                以數字化拓寬強師之路,著力培養適應“數字變革與教育未來”的新教師。寧夏圍繞提升教師數字素養,推行校領導擔任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實施校長數字化領導力和教師數字化應用能力提升專題培訓,舉辦數字教育大講堂,累計培訓教師26.4萬人次。持續開展全區中小學校長、教師、教研員數字素養全員測評,合格率接近100%,教師數字素養測評體系為國家相關標準制定貢獻了智慧。聯合華中師范大學成立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建成省級中小學智慧教學研究中心及各市、縣級教師智能研訓中心,形成省、市、縣、校一體化的智慧教研體系,引領教育教學水平全面提升。

                數聚當下,智連未來

                數字化為寧夏教育高質量發展破難解困、變道超車發展開啟了新賽道。

                寧夏統籌“一盤棋”,將教育數字化示范試點建設納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寫入自治區黨代會、政府工作報告,列入年度重點工作予以強力推進。完善教育數字化機制保障和標準規范,健全部區共建、專家幫建、部門聯建、引企協建、評估促建、試點創建、多方合建等推進機制,構建部省市縣校五級聯動、政校研企社多方協同、教信電研師統籌協調、幼基職高成一體推進的工作體系,上下聯動、齊抓共管,賦能教育數字化高質量發展。

                五年是一個刻度,標注著寧夏教育信息化蓬勃發展的新高度,丈量著寧夏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的加速度。2023年4月,寧夏“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建設順利通過國家驗收;10月,教育部在寧夏召開教育數字化助力中西部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推進會,把“寧夏經驗”樹為樣本向全國推廣。

                寧夏自治區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王成峰表示:“寧夏將堅持應用為王、綜合集成,以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整省試點為牽引,大力推進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加快塑造以數字化為支撐的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探索以數字化助學助教助管助研的新經驗新模式,在教育數字化的新賽道上跑出加速度、取得新突破?!?/P>

                乘數字之翼,強發展之力,寧夏教育數字化風鵬正舉。

                (作者單位系寧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編 后:

                寧夏針對西部地區優質資源不足、鄉村學校教師結構性短缺、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等現實問題,進行了系統性、創新性教育改革實踐探索,具有重大意義。形成了建立“互聯網+教育”制度標準規范、重構數字化教育環境、完善數字資源按需供給機制、變革課堂教學模式、發展師生信息素養、提升教育治理水平等豐富成果,推動了省域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創新體系建設。

                通過構建“云—網—端”一體化的技術支撐體系,寧夏實現了數字資源全域共享、智能教學應用全面普及等目標。這種全面覆蓋的做法,有助于縮小城鄉和校際之間的教育差距,提高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水平。不僅如此,該成果開展的智慧教學、評價和學習的實踐,對于提高教育質量和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起到了積極作用,這也符合教育改革中對于個性化教育的探索方向。寧夏在教育數字化方面的實踐是一個積極的嘗試,同時也需要不斷總結經驗、改進策略,以更好地適應中國教育實際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中國教師報》2024年01月03日第1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viewrestaura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亚洲日韩女同一区二区三区_2020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一区在线app_激性欧美高清视频